Cover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Raindance Film Festival、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 的創辦人 Elliot Grove ,在其影展網站上的分享,提醒對劇本的了解應更全面
前言
大部分人對劇本創作,應該了解更透徹。
電影製作團隊由不同職銜的人員組成,
其中製片人——從無到有打造電影,他們的工作包括:
- 搞定劇本
- 找到導演和演員
- 找到資金
- 製作電影
- 行銷並賣出電影
- 開始進行下一個企劃
- 償付第一部電影的投資者
然而許多製片和大部分電影工作者,在第一步搞定劇本需要做得更扎實。
了解故事、編劇與製片人間的關係
擁有精彩劇本的全部祕密就在於成功的故事。
絕大多數的電影工作者和製片人未曾受過鑑別好故事的訓練,
也很少懂得編劇和製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及脆弱的本質,
以及更重要的——如何與編劇合作,來發展劇本。
先透露一個秘密:寫作的人喜歡別人的回饋意見--只要這意見有用。
編劇需要建設性的意見。
如果你告訴編劇:「第二幕開場有點弱。」
他們會不懂你指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怎麼修改。
試著讓你的批評更具體些。
成功的製片人不只了解故事和電影類型的原則,
更把研究和讀懂故事及劇本設為首要的焦點。
10 件能協助調整劇本的方法
1. 口頭提案
每個製片人應該精進提案技巧,
口頭提案則能幫助在提案階段,
找出故事可能有的問題,
並確認問題是否能被解決。
可以透過「如果這樣⋯⋯會怎樣」的提問方式,找到解決許多故事問題的解答。
2. 可預測的、類型化的點子
依西方思潮,基本情節只有七種:
◦ 人 vs. 自然
◦ 人 vs. 人
◦ 人 vs. 環境
◦ 人 vs. 機械/科技
◦ 人 vs. 超自然
◦ 人 vs. 自己
◦ 人 vs. 神/宗教
所有故事都內含可預測的、類型化點子的元素。製片人的職責就是識別這些元素,然後有能力向編劇闡明,並激勵他將這些類型化點子發展至前人未及之處。
3. 高概念 vs. 低概念
低概念電影處理的主要是關係。
高概念電影也一樣,
只不過多數的製片人太著迷於高概念的一句話故事(logline),
忘記了高概念只能傳達少數場戲。
製作人的職責在於與編劇合作,
一起將故事發展至超越高概念,
將一個場景轉化成故事。
一個有效的處理方法是:聚焦於故事的主要反派及道德寓意。
4. 了解修改的過程
一部劇本的第二稿比初稿還差,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原因很簡單:
編劇所意識到的故事超越了他的文字表述能力。
老練的製片人會扶持編劇度過這痛苦的階段,並提供可靠建議。
5. 讓對白吸引你
沒人可以藉由重寫對白來修改劇本。
對白是在故事表面上的閃光。
在重寫對白之前該做的是:
深入探索故事,評估情節的薄弱處,
然後專注於改進這些元素。
6. 了解角色
失敗劇本常見的缺失
就是主角沒有明確的目標--可以衡量的目標。
電影必須有一個時間點,
讓觀眾感覺得到主角是否達成目標。
同時,刻劃得好的角色也必須有道德原則--不見得是西方文明所能接受的道德觀。
7. 了解類型
絕大多數在英美上映的電影結合了兩種以上的類型。
愛情/喜劇和動作/冒險是最常見的兩種類型組合。
艾德格.萊特執導的《活人甡吃》則結合了恐怖和喜劇,
再撒上一點點的愛情。
編劇也許只需要專於 2 至 3 種類型;
但製片人應該了解所有 11 種基本的電影類型,
因為什麼樣的類型組合都有可能出現在他們的下一部電影。
8. 了解普世性的感染力
一部展現地方性幽默的喜劇,
大概難以得到在世界各地獲得認同。
然而一部基於制度和文化體系的電影,卻可能成為全球賣座強片。
9. 超越類型和混合類型
了解不同的類型和混合類型不會讓你成為一個好製片人(或者好編劇),
反而可能表示你從許多創作者身上學到氾濫的技法。
編劇和製片人的終極任務是應用這些類型的形式,
將故事轉變成前所未見的樣子。
10. 了解故事架構
故事架構並不暗示有什麼標準公式,可以成就好故事。
因此我偏好談故事的模式。
製片人和電影工作者都應該好好研究
現有商業賣座電影的故事模式,
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複製這些模式。
記住,製片人並不寫作,寫作是編劇的工作。
但綜觀全局、找出打破類型規則的方法,
則是製片人的工作。
結語
無可否認,把這十件事練得駕輕就熟,需要極度專注和努力,過程十分艱辛。而且沒有捷徑,你要嘛做到了,要嘛沒做到。好處是:只要你掌握這十點,你可以在業界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動力。
延伸閱讀:低預算電影如何締造票房奇蹟?億萬製片Jason Blum的6個製作理念
註:從 Blum 分享的 6 個製作理念中,與本文比較,一位是電影影展創辦人,另一位則是出色的市場向電影製片,你發現他們的建議有什麼共通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