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來自 NYU Tisch 的 製片 Seth Blogier,在 No Film School 分享關於劇本基調的幾個思考面向
前言
在影視劇本中,基調是最難以捉摸的元素。
它並沒有具體的格式,但綜合劇本的對白、結構、角色及敘事發展,
基調便自字裡行間浮現出來。
基調呈現出一種感覺,而非具體的實體。
因此它很容易溜走,即便是最好的影視編劇也難免失手。
然而當劇本具備精確而有力的基調,
可以大大提升影視的完成度。
基調來自揭露訊息的方式
在草擬劇本的初始階段(建立大綱或單純發想),
瞭解形式如何建立基調(反之亦然)相當重要。
基調是影視劇本結構的副產品;
你所選擇揭露訊息的方式,決定了你的劇本傳達給讀者的感覺。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以篇章式的結構,佐以刻意保留的訊息,
為這部電影添加意識流式、類似回憶的基調(攝影和配樂接著席捲而來,也加強了這種基調)。
回想一下劇本的最初階段,就像牽線木偶,
一個身體上繫著許多線--這唯一的身體就是你的故事。
當你拉動一條線,譬如結構,
就會影響故事所有其他的元素,包括基調。
如果你妥善架構了獨一無二的劇本結構,
當中的角色便會發展得很有意思,
最終人們明顯感受到貫穿故事中的基調。
想要營造有效而觸動人心的基調,可以利用下列的劇本基本元素:
➀ 【樹立角色的時刻】
常見劇本寫作建議:愈早啟動愈好。
雖然這建議很好,但常常結果是前十頁令人厭膩,
最後編劇被情節壓垮。
為了矯正這點,「樹立角色的時刻」越早引入越好(註:指在一個引介性的場景,顯露某一角色的動機和能力)。
這就是吉姆.賈木許的劇本獨特之處;
特別是他早期的作品《天堂陌影》、《不法之途》,
一開始就把他的角色放進獨特的處境中。
由於所有的劇本元素都立刻發揮連動作用,觀眾便領會了電影的基調。
➁ 【對白】
言語是傳達基調非常有力的工具。
賈木許就透過創造一個失常的世界、當中逸出一種特殊的(通常是古怪的)感覺,
建立起個人標記。
柯恩兄弟的電影則通常發生在當代現實世界,
當中的角色用一種特殊的咬字或句型說話,
使讀者或觀眾清楚感覺到即將發生的事有一種基調。
直接以一個扎實場景開始你的劇本,
因為所有角色都擁有獨特的聲音,
當你以對話談論你企圖描繪的那個世界,
就會對左右劇本的基調發揮神奇效果。
➂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➂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➃ 【場景描述】
場景描述是基調的絕佳基礎。
在你的故事線中加入描述性的語言,
因為這是創造世界景描述是基調的絕佳基礎。
在你的故事線中加入描述性的語言,
從這裡開始創造世界。
如果描述部分皆由一幕接一幕的指示組成,沒有比閱讀它更乏味的事了。
為它加點風味!
➄ 【通過基調測試】
在你有了幾份草稿、你的結構和角色都扎實了以後,
寫個全力營造基調的草稿——
把你學過的情節及邏輯規則都拋在腦後,規則只會拖累你,
完全專注於基調。
你自問的主要問題應該是:你想要觀眾如何感覺?
用視覺化寫作技巧讓讀者在劇情中「看見」故事基調,
別害怕冒險。
這會為你的劇本加入嶄新面向。
就如同緊湊的情節和怪誕的結構所能達成的效果,你讓觀眾擁有一種情緒體驗。
營造觀眾有感的完整基調,這便是最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