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設計大師如何分析劇本?──實戰演練雷蒙.錢德勒的劇本

當我讀劇本時,我總是想著如何將劇本中已有的直白或隱含的音響概念,納入我無可避免聯想起的、劇本之外的音響點子,我認為可能是很好的補充。

壹間學校課程管理員-YIYI小狐狸-小
YIYI

Randy Thom

談一談當我讀電影劇本時所考慮的那些事,可能有所助益。當然,所有閱讀劇本的音響人員都有自己的方式,我不會宣稱我的方式是最好的。當我讀劇本時,我總是想著如何將劇本中已有的直白或隱含的音響概念,納入我無可避免聯想起的、劇本之外的音響點子,我認為可能是很好的補充。把這些點子融入故事,會需要修改劇本,有些點子可能會影響場景如何拍攝。我是否向導演提及這些「修改劇本」的想法,取決於許多考量,當中最主要的就是我認為導演對此類合作有多麼開放。但是我非常清楚,其他部門負責人就自身技術範疇提供劇本建議相當常見,如:美術總監及攝影總監,因此我總希望音響設計能夠享有同樣開放的創意大門。在如此早期與導演互動的理由之一是:有些我們在前製討論的想法,將會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主體拍攝,有些想法則無法在後製時補救完成。

在我的理想世界中,電影的現場混音師會把他們自己視作音響設計師,能夠依音響考量向導演暢談修改故事的想法,就像我在這個劇本分析案例中的想法。不幸的是,傳統上很少有現場混音師和導演有這種關係,容許此類互動。

為何選擇《重播》做為範例劇本?

我所用的範例劇本從未開拍成電影。著名的小說家兼編劇雷蒙.錢德勒(《雙重賠償》、《大眠》等)約 70 年前寫下它,但環球影業因故決定不加以製作。我不會說它是個傑出的劇本,但它能夠滿足我們的目的。它非常陳舊。它的語言、感受力及文化很大程度來自美國 1940 年代後期。 

我選擇這部劇本作為案例研究,部分因為我想避免因冒昧修改他們的作品而冒犯任何人,至少是任何活著的人。採用實際上已拍成電影的劇本,特別是今日人們仍記憶鮮活的電影,會太過侮辱編劇、導演等人。另一方面,當我受雇參與電影前製工作,只要導演保持開放態度,提供類似的修改劇本建議並不會使我不安。我認為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我要取巧給你一段非常簡短的故事梗概,這樣你就會對我們要去的地方心裡有譜。貝蒂乘火車抵達加拿大溫哥華,她因在東部遭指控謀殺丈夫而逃亡。她很快就在溫哥華遭指控謀殺,第二次的經歷就像是她所逃避之事的「重播」。

以下是前兩個場景以及我的筆記。

實戰演練雷蒙.錢德勒的劇本 第一組場景

一開始,讓我們假裝這是電影導演寄給我的劇本,我受雇設計音響,而這部電影正處於前製。尚未開始拍攝。我已讀過一次劇本,現在我要逐頁為自己、為導演以及其他工作同仁於適當時加註。如果我讀的劇本已經開拍,我的註記會有所不同,肯定比較具體。我會加進一些這樣子的註記。

我在此提出的劇本修改,有些相當徹底。這些修改遠遠超出音響人員傳統上所認為的範疇或責任範圍的界線。但我認為,這些修改和攝影指導往往提出的那類建議非常一致。依我的看法,一個修改劇本的想法可能好或壞,但無關由誰提出。如果你提供夠多的壞點子,或以一種令人不快的方式提出想法,那麼你就傷害了自己。但若你大多數的點子都可能有助於電影,那麼受害最大的就是拒絕聆聽音響人員的導演。

大多數編劇若非不甚看重音響設計、不多加以考慮,就是把它視作後製之事,因此無關編劇工作。雷蒙.錢德勒是一位出色的編劇,但並不擅長以有趣方式運用聲音意象。在此分析中,我利用場所及物體的聲音,特別是利用貝蒂對這些聲音的感知,把觀眾拉進對她和她的世界的更深層了解,我所建議的修改旨在做出更好的電影。若電影依循錢德勒的劇本拍攝,我將聲音更完整帶入故事的許多想法,恐怕很難或根本不可能採納。當場景並非為利用聲音而設計,導演、電影剪輯和音響團隊將聲音概念硬塞入場景時,便會卡住。

———————–———————–———————–

《重播》

原創電影劇本
編劇 雷蒙.錢德勒

最終版
1949年3月24日
屬環球影業所有
美國加州好萊塢

———————–———————–———————–

淡入:外景 有鐵軌的開闊景觀──日間

遠景

一輛流線型列車向鏡頭駛來,鏡頭往鐵軌一側移去。風景中有松樹及冷杉,是華盛頓州北部景觀。 
當流線型列車經過時,鏡頭橫搖跟隨,然後停下。流線型列車向遠方疾駛而去,而在前景中我們看到鐵路標示── 

「埃弗里特,華盛頓州」

我馬上就想到主題。這部電影叫《重播》。它是關於再次播放已經經歷過的東西……重現。我在想如何透過音響設計強調重現的概念,特別是那種不見得讓人愉快的重現。我想到火車輪滾動過鐵軌接合處的喀噠聲。透過閱讀劇本,我也得知其他的場景裡,有別種的輪子可能發出反覆的聲音。 

我們或許只能在火車經過鐵軌時有一些喀噠聲,但我知道當我們在乘客車廂裡還能多利用這聲音。

在美國那時期,這應該是一列柴油火車。我把這點和第一個鏡頭的地點記下來:華盛頓州鄉間,火車軌道鄰近松葉林。我們不太可能在第一個鏡頭裡聽到火車以外的聲音,但我會註記去錄下及/或去圖書館搜尋適合的鳥鳴和風聲。

我應該和導演討論一下火車經過的鏡頭是否需要像劇本所說的橫搖。我可能會試著說服他們採用不同的鏡頭,對音響而言更有力/有趣。火車自鏡頭上方駛過取代從旁經過,能讓我們用這個巨大、動態的東西填補聽覺空間。也許仍有方法在火車經過後讓視覺落在「埃弗里特,華盛頓州」標示。

在劇本的結尾,貝蒂發現自己身處在黑暗的水域上。我在想我們是否能夠在開頭構建一個水的主題,與她的結局以一種有用的方式聯繫起來。或許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可以有鐵道橋下翻滾的水。鏡頭可以沿著橋墩抬升,直至鐵軌稍上方處,俯視軌道。一列火車從遠方急速逼近。就在引擎即將輾壓我們時,我們下降,而火車就在我們頭頂上奔馳,令人震撼的聲響充滿整個空間。

———————–———————–———————–

溶接:內景 行走中的流線型列車走道──日間

顯示四個臥鋪包廂的門開著

我在想的主要是鐵路的喀噠聲,以及在火車乘客包廂內部其他種類的重現。我在想火車貼近經過的物體是否會發出雙重的嗖嗖聲。也許我們會假設:我們每看到一個經過的物體,可能還有另一個我們看不到的物體會產生第二次杜卜勒(註:像是遠方急駛過來的火車鳴笛聲變得尖細,即頻率變高,波長變短,而離去的火車鳴笛聲變得低沉,即頻率變低,波長變長。杜卜勒現象即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受到波的頻率與波源發出的頻率並不相同)。抑或在某些情況下,導演會考慮兩根電線桿急速連續飛馳過火車窗戶。假若如此,我會考慮分別處理。或許第一根電桿或其他物體的聲音比較乾或不那麼乾,而下一根電桿(只隔一至三秒)更安靜,帶混響效果。或者相反,第一根較具風格(就像一段記憶),而第二根比較提前、乾澀而挑釁。

錢德勒的對白往往主導每個場景。我希望導演能夠保留足夠的停頓,讓這個地方自己確立起來,因為我們能利用火車行進中的聲音反映並強化貝蒂的壓力。

金屬的刮擦聲和嘎吱響在行進中的火車上很常見。我會註記放進這些聲音,策略性強調貝蒂的緊張,但顯然要避免太「直白」。

我們要在行進中火車車廂內部大量錄音。不一定非得要柴油火車,因為我們在乘客包廂裡可能聽不太見引擎。除了喀噠聲和經過物體的嗖嗖聲,我還在考慮火車平交道鈴聲。錄得和我們主要背景相同的喀噠節奏,可能會是挑戰。

為了強化水的主題並前後呼應,我在想貝蒂可以看著火車窗外,向下凝視水面,類似我們在第一個鏡頭橋下看到的水域。也許一隻水鳥叼起一條魚,就在她的窗前飛過,將泥水濺上玻璃。

如果我們能找到方法進入貝蒂的頭腦,從她的角度看到或聽見更多東西,故事會更有力。在劇本稍後的閃回中,顯然有機會做到,但我想我們也能在電影稍早的兩、三個時刻做到。

我需要知道導演計畫如何拍攝火車車廂內部。會在真正的火車內實景拍攝,或是在某種布景裡。如果使用CGI(電腦繪圖)會用多少。我會想要和混音師談一談,為了獲得最佳對話錄音、盡量減少環境噪音,他們需要其他部門負責人的何種協助。我們應該協調工作,為我們所能達成的音響製作極力遊說,或許比我們所能成就的稍多一點。

Photo by Dmitry Berdnyk on Unsplash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