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製作風險甚高,而且多數電影在財務上都慘遭滑鐵盧,恰如科技新創公司。事實上,透過拼盤投資(又譯:投資基金組合),影視也能如科技新創成為獲利管道,且已在西方影視融資大行其道。印度產品管理及商業策略經理人Himanshu Kumar結合其豐厚的新創公司經驗,分析拼盤投資在電影產業的運用。
前言
克里斯多福.諾蘭向來以挑戰極限為人所知。在電影《TENET天能》中,他把一台貨真價實的波音747撞進一棟真正的建築物裡。電影裡的明星羅伯.派汀森稱他的行動不可理喻地大膽。你要炸毀數百萬美元,而且必須一次到位,的確大膽。他這樣做,是因為撞毀一架真正的飛機,要比用微縮模型做電影特效簡單,也因為比做CGI特效便宜。便宜多了!
那麼有多少錢投入製作,又是誰提供資金?所根據的商業效益是什麼?本文談電影投資,特別是一種稱作「拼盤投資」的特殊目的實體。我把它和科技新創公司生態系統中的風險投資(又稱創投)進行比較,並談及一些細微差異。
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
作為開場,新創公司生態系統中的風險投資如何運作?
創投首先為基金創造一個概念或願景,然後選擇投資場域。他們計畫投資的部門/產業,以及他們看出機會的地方。例如:醫療照護、人工智慧、電子商務等等。他們欲投資的公司之發展階段,如:早期階段、A/B序列或晚期階段,或者另有天使投資人。發布訊息後,他們也為基金推廣銷售,並開始尋找有限合夥人(註:類似於股份有限公司里的股東,僅負有限責任,當負債時,其損失不超過他們的投資資本,因此無直接經營權)。有限合夥人是高淨值人士(註:指可投資財富,如股票和債券等資產,超過相當金額的人。一般定義為持有價值超過100萬美元的金融資產,主居所價值除外)、退休基金、保險基金等。
有限合夥人也會使他們的投資組合多樣化。鑒於風險投資產業高風險、高收益,有限合夥人一般會分配投資資金的一小部分到風險投資。接著,風險投資也會押注在各種與基金願景一致的公司,使投資基金多元化。
風險投資如何獲利?
現在,風險投資明白多數新創公司最終會失敗。當他們無法以收購、透過下一輪投資退場或高價首次公開募股等形式提供風險投資公司必要的出口,事情就會發生。因此風險投資必須做出有所根據的選擇(如果有的話),或是冒險投資40倍或50倍收益的新創公司。現在來算點數學:
假設一支新成立的創投基金自各個有限合夥人募集到5億美元,並開始投資早期階段公司的基本設施。就說他們在此場域中找到50個前景看好的新創或商業機會,然後每家投資1000萬美元(並非贊成平均分配,只是為了簡化)。
有鑑於大部分的新創公司都會失敗,讓我們在八年期間分配一些報酬數目(新創公司實際能提供報酬的時間通常超過八年):
A:40%公司會失敗,即造成負報酬率達50%
B:30%公司未產生報酬或打平
C:25%公司會產生4倍或5倍報酬
D:4%或5%公司會產生50倍報酬--現實中成功率小於5%,而報酬可能超過50倍,但在此只是假定,以便簡化。
風險投資 | A | B | C | D | 合計 |
投資組合 | 40% | 30% | 25% | 5% | 100% |
公司數量 | 20 | 15 | 13 | 2 | 50 |
投資金額總計 | -200 | -150 | -130 | -20 | -500 |
八年回報率(損益) | -50% | 收支平衡 | 5倍 | 50倍 |
|
八年後報酬 | -100 | 0 | 650 | 1000 | 1550 |
現值(報酬) (假設10%資本成本) | -47 | 0 | 303 | 467 | 723 |
投資組合淨現值 | 223 | 投資組合內部報酬率 | 15.2% |
報酬價值減去10%資本成本之後,我們得出內部報酬率15.2%。風險投資公司除了在資金利潤中佔有份額,每年還收取管理費用。別忘了,風險投資公司應該償還有限合夥人。風險投資公司可以積極介入投資組合中的公司,並試著牢牢掌舵。他們確實也扮演導師,利用自己的關係網及產業知識幫助創業者成功。商業事務當然比這個基本的計算要複雜、艱困得多,但我想要闡明的是:整體財富的產生取決於一、兩個大獲成功的公司,類似軟銀從阿里巴巴獲取的收益。
從拼盤投資看透過影視融資獲利的優勢
現在,讓我們從一種稱為拼盤投資的特殊目的實體之觀點,來比較風險投資和影視融資。
影視製作也似類成立新創公司。一個團隊合作為螢幕執行一個想法。團隊愈優質(即:卡司、攝影指導、編劇等等),成功的機會愈大。每部影視都可能造成意外的大成功或驚人的損失。並且,大部分的電影都失敗(在影迷們起身抗議前,我必須言明這是從嚴格的財務角度來看,從抽象的藝術觀點也許並不盡然),就如同新創公司。
製片廠只是提供產品的公司(即:電影成品),這些公司也都需要資金。進入拼盤投資,它基本上代表偕同製片廠合作夥伴投資特定數量的影視,從兩部到數十部。由於製片廠以固定費用擁有製作和發行的權利,投資人參與僅為金錢。拼盤中影視的數量愈多,這筆融資交易就愈大,成功的機會也愈高。
那麼,誰會把錢投入拼盤投資交易呢?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公司。假如製片公司或製片廠不想進行拼盤融資,他們如何為電影製作募資?利用個人資產、銀行貸款和借貸,如果你在寶來塢,或許達成一些見不得光的交易,我不打算深入這些細節。
回到拼盤投資,它在西方比在印度更加受歡迎並廣泛運用。拼盤投資大行其道,主要因為它為投資人分散風險,而且製片公司和製片廠喜愛這種模式。因為它把投資人對電影製作、選角、拍攝、決定地點的干預降到最低,這是極大的解脫。因此,如果卡蘭.喬哈的 Dharma Productions公司經由拼盤投資募得資金,他可以一再邀請沙.魯克.罕出演,而免於投資人施壓要求實力演員阿尤斯曼.庫拉納出演,或免於至少具備真正的電影劇本。此外,拼盤交易通常以「讓投資人脫離關鍵特許權利」的方式成立。因此,如果投資人能夠參與製作《魔戒首部曲》的拼盤投資,卻可能無法投資《魔戒二部曲》和《魔戒三部曲》。製片廠可以刻意為特許權利創建一個個別的拼盤,賺取所有收益。
那麼,為什麼投資人一開始要投資拼盤呢?
設想之前的風險投資公司早先從有限合夥人募集到5億美元,現在透過拼盤投資募集到同額資金。拼盤中有50項企畫,每項投資1000萬美元。讓我們再一次以三年為期評估拼盤,假設大部分的企劃和創投的投資組合有近似的命運:
A:40%公司會失敗,即造成負報酬率達50%
B:30%公司未產生報酬或打平
C:25%公司會產生2倍或3倍報酬
D:4%或5%公司會產生20倍報酬--像是《復仇者聯盟》這樣的電影,但它們產生的收益無法媲美科技獨角獸。
風險投資 | A | B | C | D | 合計 |
投資組合 | 40% | 30% | 25% | 5% | 100% |
企劃數量 | 20 | 15 | 13 | 2 | 50 |
投資金額總計 | -200 | -150 | -130 | -20 | -500 |
淨報酬率(損益) | -50% | 收支平衡 | 3倍 | 20倍 |
|
三年後報酬 | -100 | 0 | 390 | 400 | 690 |
現值(報酬) (假設10%資本成本) | -75 | 0 | 293 | 301 | 518 |
投資組合淨現值 | 18 | 拼盤內部報酬率
| 11.3% |
報酬價值減去10%資本成本之後,我們得出內部報酬率11.3%。與創投在科技基金上的投資相較起來相當低,因此創投通常不投資拼盤。然而,如果投資人更看重金錢的時間價值,那麼投資拼盤就變得明智了。因為不像傳統公司甚或科技新創公司,電影企劃案通常只走不到一年。
近來,製作、行銷、發行、成本回收的週期愈來愈短。因此最多約一年,你能夠歷經完整的產品生命週期。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一個拼盤包含許多處於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企劃。整個拼盤可以在三年左右的期間實現報酬。不像創投基金的成功取決於單一高峰,拼盤因較快的周轉時間而顯得合理。但是,風險投資公司就是不投資拼盤,這對生態系統是個問題。
互助合作:電影與科技生態攜手創新
印度電影產業產值約2000億盧比,我們在螢幕上看的電影只是前端,你可能聽過或讀過的使用者介面/使用者經驗才是末端。有多少科技新創公司正在進入這個領域或營運,試圖擾亂或創造下一個獨角獸?一個也沒有。這主要是因為知識鴻溝或訊息不對稱,隨便你怎麼稱呼。傳統的科技風險投資人不了解影視製作的關鍵績效指標或其他指標。電影產業不允許外界人士參與,或許因為他們有不安全感,抑或因為他們不明瞭如何受益於蓬勃發展的科技生態系統來實現更好的發展。於是,整個生態系統都蒙受損失。
電影產業的所有創新都發生在供給鏈中的後製/發行環節,透過OTT(Netflix / Prime video)串流或透過數位平台(Book my show / Paytm)訂票的形式。但在此之前你的產品已經發貨了。全部生產成本已經變成沉沒成本(註: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如果製片廠與主流科技生態系統合作,善用科技降低製作成本並提高效率,那又如何?
製片廠可以試著藉助預測分析或建立模擬模型,提高拼盤成功的機會。它可運用過去的電影、演員、導演、攝影指導等作為參數輸入,建立可靠的模型並模擬多種結果。不妨將階段融資複製到影視產業,我猜這從未試驗過。拼盤中的各個企劃可以有最低保證,一旦企劃開始發行就啟動償還,如此更能進一步縮短償還週期。總而言之,拼盤投資有其意義,影視產業還能做得更多。我們需要的是影視產業的透明度,各種環節之間更好的合作及互動,以促成爆發式成長。如此一來,科技的創新可以大幅降低CGI成本,諾蘭就不須把一台真正的飛機撞進一棟真正的建築物裡了。
Photo by Precondo C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