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導演和動作指導有什麼不同?

2 動作導演和動作指導有什麼不同?

撰文/Hui-Ping Chen

主打商戰的劇集《商魂》中,一場強暴未遂戲後,兩位男主角雨中劍道對決。一次接一次擊打,將戲劇推上高潮。

許多戲劇就算不主打動作場面,也都需要「動作指導」。

動作指導執行劇本上的某個明確的橋段(例:A男開車載著B女,在車內發生衝突,A女被趕下車後,兩人在車外拉扯,A女遭誤殺)。動作導演楊志龍解釋,通常是劇本的某一段落出現肢體衝突,或者角色需要表現身體張力時,製片會找上動作指導來設計動作,難度視劇本而定,可能是簡單的推拉,也可能是一場複雜的群毆。

預算限制,往往決定了一個案子裡能有多少動作戲,難度多高。難度高自然需要更多動作組人員參與。當製作人要求縮減動作組到場人數,楊志龍會把持安全底線,建議製作人降低動作難度。

動作導演:從角色設定、拍攝到剪接

但有時儘管劇本寫得明確,由於角色設定複雜,導演和攝影師也無從著手,這時便請到「動作導演」,期待他獨立完成幾場戲。動作導演通常從更早期就加入製作團隊,這時同樣是「A男開車載著B女」,動作導演便需要進行周詳規劃:這場戲哪裡採合成?要不要撞車?這裡需不需要吊鋼絲把主角抽出車外?要不要使用特殊道具刺傷女主角?或者女主角頭撞玻璃時,玻璃要不要破?服裝怎麼穿?

有些案子直接分成兩組,一組拍專拍文戲,而其他部分就交由動作導演和攝影執行,或者再搭配一名副導。動作當中可能包含一點文戲成分,動作導演也一併處理。楊志龍解釋,這樣可以避免過去文戲導演和動作導演在交替執行時,造成銜接段落的突兀差異。

「動作導演要懂鏡頭,懂剪接,甚至要探討角色設定,合不合邏輯、適不適合這樣的動作。」說起來,動作導演所追究的會更加深刻。

從動作角度思考角色,從角色性格設計動作

無論擔任動作指導或動作導演,楊志龍都會從劇本去探究角色的個性及故事的前後邏輯,為動作設計訂出明確方向。

劇本上簡簡單單一段「A一個跌倒,B把東西一把搶過」,楊志龍會這麼思考:「A跌倒時會向前撲,肯定會想搶先去搶東西,但B一定會抓住A的腳阻止他,而A會想把B踹開,B則會壓著A的身體,A可能會思考拿沙子丟B……」是否拿武器、如何持刀,種種都會牽扯到角色本身的性格。

動作設計完成後,讓演員排練動作序列(例:這裡揮兩下竹劍,A向左揮,B向右揮,然後閃躲),等到熟練之後再和演員討論角色的性格和當下心境,讓演員在動作中加入情緒,但必須維持序列和節奏(例:被打到後,停幾拍,等對方一次呼吸,血流下,再上前),他解釋:「如果一開始就讓演員帶入角色個性,他們往往用過多情緒在動作上,忽略安全性。」

從動作的角度來思考角色,往往能發掘出編劇和導演意料之外的收穫。性格和動作的融合,能讓角色和故事有血有肉。

|楊志龍|小檔案

學生時期跆拳道、柔道和太極等,獲得不少面獎牌的肯定。2003 年開始協助電影及戲劇的動作設計,同時進修表演課程,曾演出過多部影視作品,2021 年以電影《月老》入圍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參與作品:劇集《聽海湧》、《麻醉風暴2》、《零下一九七》;電影長片《我的少女時代》、《LUCY》、《聶隱娘》、《KANO》、《范保德》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