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指導為何要親臨現場?

1 動作指導為何要親臨現場?

撰文/Hui-Ping Chen

見到楊志龍時,他剛和班底做完訓練。

儘管他在業界的資歷已扛得起「動作導演」,日常訓練從他入行那天起,二十年如一日。

他與班底人員每週平均訓練三次,每次持續約三小時。「我們要求自己每次上場都是最好的狀況。」楊志龍說,為了維持身體基本能力值,維持這樣的訓練強度是必須的,「要求演員做的動作,動作指導自己要做得出來。」

在訓練初期的人,一週甚至要花上五天時間、每天六小時,持續三個月到半年才能奠定基礎。

讓預算決定動作難度

對動作戲比較有概念的劇組會早在劇本成型時,便邀請動作指導加入讀本,和導演一起把動作戲抓出來。

動作導演楊志龍通常會將動作戲劃分幾個難度等級,以A難度最高、C難度簡單。C難度可能只須前期訓練,讓演員知道跌倒時如何保護自己。但若跌倒後又要撞牆、再被人抓起、又摔到一旁,大約是B-。如果摔倒後起身,還要與另一個人衝突推擠,然後鑽小巷逃跑,就會達到B難度。至於吊鋼絲、落水、爆破、撞車,則達到最高的A難度。他會針對每個劇本,列出動作場次、難度、人員配置及道具,供製作人及導演挑選取捨。預算會是重要考量。

演員基底能力是動作戲關鍵

演員則是動作戲的關鍵,動作指導必須和選角溝通演員的基底及其他配合演員,他們的檔期能提供多少時間排練。楊志龍堅持,至少有一次純粹安全性的基本訓練,讓演員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演員的基底決定了排練的時長及動作難度,個別差異驚人。

在訓練當中,動作組和演員會一邊訓練、一邊套出動作,最後才定下每個場次的動作型態。楊志龍會將每一段動作錄影,依鏡頭的參考位置剪接出來,提供導演和製作人再次修改。

協調美術細節

確認之後,便要與美術組、服裝組、化妝組等各組協調種種細節:需要什麼道具、什麼樣的服裝、如何加護具、是否需為吊鋼絲的演員準備兩套服裝等等。像是撞車戲,若設定在夏天,由於短袖服裝所能做的保護有限,幾乎肯定需要替身演員。

注重安全的楊志龍,會在整個流程中多次勘景,包含一次技術勘景,依環境調整動作,並敲定所有細節。

守護拍攝

到了拍攝那天,動作組會提早到現場試走,切好每個鏡頭、位置及時間點。等到演員到場後,帶著演員一起熟悉環境。理想上,演員應該有充裕的時間走完戲再行著裝。演員體力有限,他們必須很清楚自己的體力配置,每一段該花多少體力,動作指導會在開拍前再三提點演員。

開拍後,動作指導會因應現場狀況隨時調整。例如當演員臨時身體狀況不佳,在沒有替身的情況下,動作指導可以設法簡化動作,提高拍攝效率。更常遇見的狀況是,輪到動作戲時,拍攝時間只剩天黑前的短短一、兩個小時,「時間短,執行難度高,被逼到最後都覺得每次都在超越自己。」楊志龍苦笑著說。

由於預算考量,楊志龍常常被製片問道:「動作都排好了,演員也都訓練好了,為什麼你不能派個人到現場監督就好?」然而根據他過去的經驗,拍攝時常常發生意料之外的狀況,當現場的人無法解決問題,拖延進度,反而增加成本。動作指導的價值,就在於豐富的經驗及對細節的關注,能夠快速理解現場問題所在並隨機應變,在確保安全及品質的前提下,守護拍攝依時程完成。

|楊志龍|小檔案

學生時期跆拳道、柔道和太極等,獲得不少面獎牌的肯定。2003 年開始協助電影及戲劇的動作設計,同時進修表演課程,曾演出過多部影視作品,2021 年以電影《月老》入圍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參與作品:劇集《聽海湧》、《麻醉風暴2》、《零下一九七》;電影長片《我的少女時代》、《LUCY》、《聶隱娘》、《KANO》、《范保德》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