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完午餐打開剪接室的門,看到導演陳玉勳狂騎飛輪車;推薦導演楊雅喆聽《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卻意外地讓他聽到主持人批評《女朋友。男朋友》;穿著裙子優雅在華山大草原坐著受訪,卻引來路邊博美熱烈獻上嘴中狗食…
謝翔身邊常發生一些荒謬的事件,兩次採訪互動下來,發現她極像陳玉勳鏡頭底下會出現的小人物,不僅可愛、有點漂亮,還擅長用豪邁地大笑,將生活中遇到的悲劇通通解讀成喜劇。
「後期製片的角色就像是後母啊!」她笑著以這句話定義自己的職業,「在順利定剪後,要橫向溝通把東西給聲音、特效、影像、配樂等,控制電影完成日期,像是產品經理。」協調創作者的天馬行空和後期技術人員的實務執行,後期製片不僅需要理性判斷更需要感性支撐。
一般來說,到了後期主要團隊不會超過5人,通常僅會有導演、監製,再來就是後期製片。「對我來說,跟導演、監製溝通不會難。」她沉思,「除非是新導演對預算控制沒有太多經驗,他若做出改剪、大幅度增修、增加特效等會超支的決定,就要靠我來協調溝通了。」
若完全無法溝通呢?「我只好跟監製打小報告啦!」謝翔哈哈大笑。做過《天橋上的魔術師》、《下半場》、《消失的情人節》、《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健忘村》等片的她,在圈內算是資深的後期製片。而資深如她,也還是會遇到完全無解的情況。
「其實我最怕的是時間不夠。」她舉例,若一個案子上映日期太過急迫,沒有餘裕留給後期,就會變相的成為壓榨大家工時,「那真的會變得很可怕…我平均1、2年一定會遇到一部這樣的片。」而她的做法是,每次開工前一定告訴每個人:「足夠的時間,是對參與這支片子的後期人員最好的保障。」
謝翔是從2015年轉做自由接案的後期製片,「其實我蠻幸運的。大學畢業後在無印良品工作,被找進中影當櫃檯業務,後來就轉當後期業務助理。」她回憶,沒有中影那段日子,就沒有做後期製片的自己。
除了後期製片,謝翔也曾做些其他的嘗試。「離開中影後,我去發行公司做過素材管理。」她回憶,曾送同個電影素材去義大利、法國、美國等各個影展放映,最後看著電影繞世界一圈又回來自己手上,其實是件浪漫的事情。
她說,自己其實非常不適合發行公司這份工作,卻想要為了「理想中的自己」而努力。「我希望自己的專業能被看見,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人、可以到處去國外旅行那種。」而事實是,除了白天上班,因為時差晚上也得起床回信,而遊歷各國的僅有手上的電影素材,不到半年,謝翔就發現自己被牢牢困在原地。
與此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生病了。是憂鬱症。「大概有一年吧,」謝翔望著遠方的樹小聲說道,「那時很痛苦,也常常哭…」
至今她仍不太清楚是如何生病的,「也可能只是當時狀況不好吧。」謝翔小聲說著,但沒多久聲音又恢復了元氣,「一年也算是蠻短的,回頭看就只是覺得生了一場有點長的感冒。這不算是純然壞事,只是提醒你人生方向必須改變了。」
那一年,謝翔靠著做手工藝把自己一點一滴慢慢拼湊回來,「義美小泡芙吃完的紙盒拿來做明信片,類似這種手工藝。」講完她又嘲笑自己當時的無用,「有時會去旅遊展、攝影展兼職打工,總之先離開電影圈,做些自己有把握的事情。」
後來的謝翔被劇組找去泰國,負責訂機票、排行程等行政庶務;再後來就是2015年,被同樣做後期製片的陳惠君找回來做後期,她的整個人生狀態才又穩定下來。
歷劫歸來的人總是特別珍惜當下,謝翔坦言:「現在的我只想好好吃飯、好好過生活,做好手邊每件事情就可以了。」提起過往理想中的自己,她依舊是哈哈大笑,嘲笑當時的自己不懂事。
但,人生中總有幾件事情,是大笑沒辦法掩飾帶過的。點開謝翔的IG,關於《下半場》的限時動態密密麻麻,是幾近官方帳號佈道大會的程度。「我直到2020年台北電影節結束,才真的對《下半場》說再見。」
「那是我最難說再見的一部片。」電影幕後有許多說了傷感情的事,那些不能說出口的,只能用以下幾句輕輕帶過:謝翔認為,整個後期的製作過程就跟電影所演的結局一樣,並沒有戲劇化地反敗為勝,雖然汗跟淚水是灑下了,但努力註定贏不了命運。
「拍電影的人常說,每支片子都有它的命。」謝翔眼神空了幾秒,喃喃說著:「但這是好的,這絕對不是一個失敗的經驗,是你從中意識到可以從哪裡糾正改進的機會。」
上映前兩週電影才趕製完成,在口碑來不及發酵的狀況下、一群等著發光的素人演員,謝翔真的好想回到當初,「當初再多做一些什麼就好了。」時間已過一年多,懊悔還是困擾著她,總是溫柔待人的謝翔,其實對待自己並不那麼溫柔。
回想謝翔的每個大笑,扣除的確荒謬得好笑的現實生活,剩下的那些像是倔強的偽裝,或是最終戰勝了什麼的證明,而「好好生活」這個平凡心願,看似沒什麼志氣,卻是我們生為一個小人物,在機運不可預測的狀況下,唯一能做到的。
畢竟,人要活得夠久、夠好,才能迴身嘲笑痛苦,真正把懊悔昇華成更圓熟的成長,總是笑著的謝翔,肯定是知道這件事情的吧。
為電影成片把最後一道關的人。
除了協助組建後期團隊外,也是創作者與後期技術人員的溝通橋梁,透過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效率,降低資金風險,串接現場拍攝及後期剪輯、特效、配樂、聲效和調光等工序。
是非常需要細心、多工處理的一個專業職位。目前全台的後期製片約莫10餘人。
崑山科大視訊傳播設計系畢業,畢業後除了將近一年探索自己的階段,多半做後期製片相關工作,於2015年受陳惠君之邀,正式轉做自由接案的後期製片。
製作過的電影有:《消失的情人節》、《下半場》、《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老大人》、《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切小金家的旅館》、《市長夫人的秘密》、《目擊者》、《健忘村》、《帶我去月球》、《進擊之路》…等。
Cover Photo by Jo Szczepanska on Unsplash
開發期的製片在做什麼 ?開發期也是夭折率最高的時期!?
此次講座邀請該劇大數據團隊——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的徐毓良,介紹團隊如何引入數據,協助劇本開發。
Cover Photo by Rodion Kutsaev on Unsplash
此系列是線上課程〈為什麼你的影音內容,OTT 平台不買單〉的課前導讀,解析內容創作者能如何理解 OTT 產業
Cover Photo by Diana Polekhina on Unsplash
美國華頓商學院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Adam Grant 分享:「在許多領域,越成功的人往往是失敗越多次的人。因為他們也嘗試更多次」
#把自我意識放掉,會看到一個清明的自己 撰文/Hui-Ping Chen 前言 解孟儒回答一個問題時,從不只依…
Cover Photo by YIYI PICTURES
#軟弱也是一種堅強
#說要轉行什麼的都是倔強的玩笑話啦
撰文/郭依瑄
【那些失敗不可恥】線上開課中:
#開發 #編劇 #視效 #剪輯 關閉